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今日在北京閉幕,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,批準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。
202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
(一)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鞏固拓展抗疫成果。
(二)著力擴大國內需求,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。
(三)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。
(四)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,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。
(五)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
(六)促進區域協調發展,構建優勢互補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。
(七)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,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。
(八)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推進生態優先、節約集約、綠色低碳發展。
(九)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礎,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。
(十)實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,提高人民生活品質。
2023年政府主要工作目標
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發展主要預期目標:
·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%左右
· 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,城鎮調查失業率5.5%左右
·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%左右
·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
· 進出口促穩提質,國際收支基本平衡
· 糧食產品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
·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,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,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
(一)著力擴大國內需求
·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
· 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
· 穩定大宗消費,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
· 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,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3.8萬億元,加快實施“十四五”重大工程,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促進區域優勢互補、各展其長,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,激發民間投資活力
(二)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
· 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,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
· 加強重要能源、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
· 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,著力提升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水平
· 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
· 完善現代物流體系
·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,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,支持平臺經濟發展
(三)切實落實“兩個毫不動搖”
·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,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
· 堅持分類改革方向,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系,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
·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,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,構建親清政商關系,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、競相發展的環境,用真招實策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
(四)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
· 擴大市場準入,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開放力度
· 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
· 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(CPTPP)等高標準經貿協議,主動對照相關規則、規制、管理、標準,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
· 繼續發揮進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
· 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,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
· 開放的中國大市場,一定能為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多機遇。
(五)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
·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,完善金融監管,壓實各方責任,防止形成區域性、系統性金融風險
· 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,改善資產負債狀況,防止無序擴張,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
·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,優化債務期限結構,降低利息負擔,遏制增量、化解存量
(六)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
·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,抓好油料生產,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
· 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
· 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
·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
·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
·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
·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
· 推進鄉村建設行動
· 國家關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,務必通過細致工作扎實到位
(七)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
· 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
· 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,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
· 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,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
· 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,發展循環經濟,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,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,持續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
(八)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
· 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,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解決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問題
·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,大力發展職業教育,推進高等教育創新
·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
· 加強養老服務保障,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
· 保障婦女、兒童、老年人、殘疾人合法權益
· 做好軍人軍屬、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撫恤工作
·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
·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
·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防災減災救災
· 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,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
資料來源:中國政府網